澳门六合彩结果

您当前所在位置:主页  > 资讯中心 > 动态信息

【综述】广电视听吹响精品集结号 迈向变革新征程

来源:国家广电智库 发布时间:2025-10-29 18:42:09 阅读次数:-
字体大小:

  导读

  2025年10月28日,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开幕。本届大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,北京市委宣传部、北京市广电局、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共同承办,以“视听新时代,精品创未来”为主题,举办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、1场精品之夜、10场平行论坛、6场文艺沙龙及多场配套活动,聚焦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热点领域和前沿议题,促进创作交流与产业合作,着力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,助力文化强国建设。

20251029_183656_015.jpg

  一、建设“更多精品、更广传播、更佳体验、更优环境”的广电视听内容发展新格局

  “十四五”以来,广电视听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繁荣内容生产,优化创作生态,强化科技引领,各种类型、各种题材精品规模化涌现,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有力服务了党和国家大局。

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,广电视听行业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,要认真落实全会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部署,推动形成更多精品、更广传播、更佳体验、更优环境的广电视听内容发展新格局。

 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曹淑敏同志在大会开幕式发言中,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广电视听内容的发展新格局。一是推动内容量质提升,精品持续涌现。第一,要构建题材类型更为丰富的精品创作体系;第二,要构建立体协同的全媒体传播体系,打通网上网下、大屏小屏;第三,要构建精准高效的政策供给体系;第四,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二是推动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。第一,以用户导向为牵引,全方位强化互联网时代用户思维;第二,以内容创新为根本,强化新闻立台;第三,以融合传播为驱动,加强广电新媒体建设,加强区域各类资源融合聚合。第四,以科技创新为支撑,打造云化、IP化、智能化的综合性技术平台,推动广电媒体轻量化、一体化发展。第五,以深化改革为保障,推动频道频率精简精办,结构优化,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流程、机制、架构以及综合评价体系,以体制机制深层次改革促进系统性变革。三是强化科技支撑,赋能引领作用。第一,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。第二,加快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发展;第三,巩固深化拓展提升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;第四,加快建设特色鲜明、技术先进、安全可靠的新型广电网络,打造智能化核心基座,全面赋能行业发展。四是全面加强国际传播。“深入实施“中非广电视听创作合作计划”,打造中非媒体合作论坛、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、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等机制性平台,持续深化人文交流;要加强网络视听内容和平台建设,更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。

  二、聚智献策:“视听赋美中国 精品奉献人民”实践方向

  (一)广电机构:以 “内容为王 + 技术赋能” 筑牢视听精品培育沃土

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、副台长齐竹泉发表了题为《以“满屏皆精品”实现艺术水准和群众满意度“两个有所提高”》的主旨演讲,分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实践探索上的思考、做法和启示。他表示在全媒体时代,主流媒体需以“深耕内容,锻造精品”破题,明确“好内容是竞争根本”,聚焦主旋律传播。在实践中要深化“思想+艺术+技术”融合,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并以科技赋能创作传播。未来,仍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,坚定文化自信,坚持守正创新,创造出经得起时代、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,实现艺术水准和群众满意度“两个有所提高”。

 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发表了题为《以优质文学精品助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》的主旨演讲,他认为文学为视听提供了优质的故事资源,视听有力拓展了文学的传播空间。近年来,文学与影视互动更加密切,《繁花》《三体》等及海量网文IP改编屡成爆款,文学赋予视听深厚文化内涵;中国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呈现出反映时代、传承文脉、创新表达、顺应数智化的四大发展趋势。未来,中国作家协会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密切合作,在选题、版权、人才对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,着力打通“文学—视听”转化堵点,助力文化新业态发展,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。

 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杰群发表了题为《新征程 新时代 新作为 奋力奏响视听精品创作华美乐章》的主旨演讲。她表示首都广电正聚力打造"北京大视听"品牌,并通过思想引领、科技赋能、全链条服务、新业态拓展和国际传播五大举措推动精品创作。未来,首都广电将以史为脉、锻造主题创作的思想高地。聚焦重大历史节点,培育重点作品;建强“视听北京传播矩阵”;以艺聚力,打造精品迭出人才辈出强磁场。实施“一剧一策”“京琅琊”等服务计划;以智赋能,塑造未来视听的崭新格局。强化超高清技术对内容生产的深度赋能,构建全流程支持体系,丰富内容供给,推动端到端全链条发展。以美传心,放大中国故事的世界回响。推动重点作品登陆海外主流媒体,深入实施“Love北京”视听文艺国际传播行动。

 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,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、台长、总编辑方世忠发表了题为《看4K 看东方 打造数智超清时代的视听精品》的主旨演讲。他表示上海广电将以“超高清发展年”为契机,通过重构创意、技术与传播打造视听精品。他认为创意是视听精品创制的灵魂,需要深耕地域文化资源,开掘地域表征符号,塑造地域审美风格,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赛道上,锻造视听创制核心竞争力;技术是视听精品创制的赋能,需要深刻把握数智超清技术在视听向度上的精进,加快推进智能化、超清化、移动化,赋能视听表达更宏大、更精微、更沉浸;传播是视听精品创制的关键。需要坚持以用户导向为牵引,主力军全面挺进互联网,推动从“为播出服务”向“为传播服务”转变,增强视听精品“大规模个性化”的用户触达能力。

 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台长、总编辑龚政文发表了题为《在变革创新中推动精品创制和传播》的主旨演讲。他认为应从内容、平台、技术的变革创新推动精品生产和传播,一是以内容变革,焕新芒果出品厂牌。在新闻主阵地,创新表达方式,强化全域传播;在长视频领域,坚持品质为王,打造优质IP;在微短剧赛道,持续扩体量,推动出精品。二是以平台变革,优化精品传播格局。以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为核心,打造长中短贯通、音视频共进、科技含量和商业价值兼备的头部数智传播平台,同时加强与商业平台合作,实现更广传播。三是以技术变革,升级内容制播模式。深入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战略,通过“人工智能+视听”,将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进行智能化升级。

  (二)视听从业者:深扎生活实践 打造丰富有内涵的视听作品

  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导演,国家一级导演,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导演,第19、22、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孔笙在《从扎根到绽放——精品影视剧创作谈》的演讲中形象地用一棵树来形容一部影视作品:剧本是根,好的剧本如扎实的树根,深植于艺术与文化的土壤中,根扎得越深,树干才越挺拔;导演为树干,生发枝条,统摄生机与形态。演员为叶为花,汇聚阳光,赋予情感与光彩。精品创作,绝不能只依靠资本和流量。而是靠编剧、导演、演员和创作者之间的同频以及精神上共鸣。

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,青春你好传媒创始人,编剧,制片人梁振华在《我们的“怕”和“爱”——电视剧创作当下之思》的演讲中提出了作为一名编剧、一名创作者,究竟如何在“怕”与“爱”之间,续存和延展我们的创作生命。一是紧贴人和时代,让创作回到“人”的现场,也回到“时代”的现场。二是建构个人方法论,用专业克服同质。在热爱中磨砺手艺,努力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和语言;在勤奋的练习和实践中,寻求独特的、去同质化的专业表达。三是追求陌生化表达,以不妥协践行创新。保留创作的初始冲动,放大差异与个性,用独特陌生的表达激起共鸣。

 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、华策影视董事长赵依芳在《锚定四个向度,共筑精品力作新高峰》的演讲中提出“四个向度”,一是向上:抬高精品创作的天花板,让精品创作的本质在于回归初心。二是向远:拓展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坐标。当前,AI促使精品剧集短视频、微综艺、动漫等轻量化、高迭代、高效能、规模化生产和传播,推动全球传播进入“东西方文化平权时代”,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,中国故事出海已进入“深度主控+本土化重构”的升级阶段。三是向广:构建IP价值的生态产业体系,打造内容生态的“无界融合”体系和产业价值的“跨界融合”体系。四是向新:拥抱科技驱动的内容变革,将AI定位为集团核心战略。

  中国视协影视合作促进委员会执行会长、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在《把日子拍出花儿来》的演讲中表示,我们创作形而下的影像背后是来自于对社会形而上的洞察,需要遵循共识、共担、共闯、共赢的原则。共识,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;共担,即承担创作的使命,坚持“向下共情,向上创作”;共闯,即全面拥抱AI,持续突破行业技术和创意边界;共赢,即以协作共生打造良好生态,为创新性的项目、创造性的表达保驾护航。

 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、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Vikram Channa(魏克然·钱纳)在《Made in China for the World》演讲中表示,“Made in China for the World”(中国故事 世界分享)是自己创作的驱动力。他与中国创意伙伴和平台深度合作,借助他们对本土受众的洞察,融入Discovery标志性的电影化叙事、情感力量与纪实精神,通过汇聚中外两种创意能量与视角,呈现闪耀全球的平衡叙事,打造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温度的内容。

  导演、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廖宇在《为观众讲好故事》的演讲中表示为观众讲好故事,其标题背后包含两层意思:一层是为观众“讲好”故事,另一层是为观众讲“好故事”。一个好故事的标准基于共同的基础和前提:一是生活来源;二是文化来源;三是价值观来源。他认为在创作中“立足本土”与“面向世界”并不矛盾,只要是优秀的文化,本国观众喜欢,世界观众也会喜欢;只要传递的是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和情感,中国观众能共鸣,世界观众也能共鸣。

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,国家一级演员,第3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王雷在《艺术之光照亮未来》的演讲中认为技术的进步、媒介的融合、表达方式的多元化,让视听艺术迈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时期,为创作者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,也对艺术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他表示表演的意义,不仅在于塑造角色,更在于通过角色传递情感、传递信念,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。只有扎根人民,作品才有生命力;只有贴近生活,艺术才有感染力。

  三、“双计划”启动:纪录片创新与“剧美中国”并举,驱动视听精品跃升

  大会开幕期间,正式推出“纪录片创新行动计划”和“剧美中国”精品创作计划两项重点工作。其中,“纪录片创新行动计划”将从精品创作、全域传播、科技赋能、交流合作、产业发展等方面系统谋划、深入推进,全方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,全力推动中国纪录片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;而“剧美中国”精品创作计划主要围绕传统文化、革命军事、法治安全、人间烟火、改革创新5大方向,加强策划实施,打造一批精品电视剧网络剧。最后,主论坛现场发布了2024年“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”活动优秀作品和机构评选结果。

20251029_183656_016.jpg20251029_183656_017.jpg

  本次大会不仅是广电视听行业成果的集中检阅,更是全行业同心同向力量的深度凝聚。展望未来,广电视听人将以更强的合力并肩前行、以更实的行动通力协作,全力推动更多浸润时代温度、承载人民期待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注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战线源源不断的磅礴智慧与强劲力量。

  (作者单位: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)